大概不会。
熟悉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在大约半年前宣布退圈,因为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微信无差别封杀了所有非“正能量”的信息,令我作呕(国内其他平台一样,只是我几乎不用别的社交产品)。我并不仇恨微信,我知道它也是身不由己,只是单纯非常不爽罢了。我知道我肯定会回来的,只是我也没想到能坚持这么久。
“远离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实验已经存在了很多年,我最早看到的是张凯达的《实践出真知:七天不用微信,会少块肉吗?》,没错我的标题就是抄他的,那时候远离微信还是件新鲜事,但是后来这个概念已经被炒烂了,说我要退微信/微博/朋友圈就好像说我要减肥一样,说的人就那么一说,听的人也就那么一听。
刚开始的几天,我还是会有意无意地点开“发现”,肌肉记忆一般点开最上面的按钮,然后发现是摇一摇。不过慢慢的似乎也就习惯了,“发现”这个一级tab对我来说已经可有可无了。后来我甚至有点不想回去了,本来我打算生日前后回归来着,但是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了,后来干脆懒得刻意考虑这种事了,所以如你所见,我没有非要凑满半年时间,也没有挑什么特殊的日子,走了就是走了,回来了就是回来了,说不定将来哪天我还会退,然后再将来哪天还会回来,我就那么一说,你们也就那么一听就好。
要说退圈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影响,那肯定还是有的。首先我发现自己有轻度的信息焦虑。以前没事就喜欢刷刷朋友圈,虽然本人好友不多,但是还是有挺多有意思的事的,随便看看互动一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现在没有了它,偶尔闲的没事的时候我会不知道干啥,翻翻这个翻翻那个,发现全都是看过的消息,就会有一种渴望被信息喂饱的冲动。其实这种焦虑也是拜微信所赐,微信和微博把人们培养成了信息怪物,一边不停地刷新渴望获取更多信息,一边用比刷新更快的手速划拉到结尾,然后哈哈哈哈或者5555,并在7秒钟之后忘记;写东西的人也深谙这种道理,只要标题够震惊,只要能跟名人或者热点关联,只要能通过无论什么方法赚得一点笑声或者眼泪,无所谓内容是什么。我们已经习惯于被无数信息不断轰炸,有关的无关的,有意的有害的,真的假的,都懒得思考,甚至不会想到还可以思考。这个时代已经没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些或者写一些长篇大论的东西了,我读的上一本书是《围城》,大概也是三四年前的事了。我也不知道这应该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亦或者都是,妈呀我越来越喜欢狄更斯了- -。
另外的影响就是,我好像跟很多人隔离了,某某结婚了,某某有娃了,单位发了个宣传片我出镜了,都是过了很久才听别人说到的,因为他们第一时间都发在了朋友圈。没了朋友圈也就少了很多互动的素材,以至于某人埋怨我都不了解她的生活。这是我一开始觉得我不能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事实也确实是如此。人是社会动物,虽然我是轻度社交选手,但是缺乏社交途径有时候还是会有点方。当然我可以发到其他的平台去,但是我的社交关系都在微信上,我总归是离不开它的,这也是为什么微信的体验做的跟shit一样,但我们都不得不一边骂它,一边硬着头皮接着用。
当然影响也不都是负面的。首先我把刷圈摸鱼的时间省下来了,虽然信息焦虑时会去胡乱翻别的,但翻一会没看到感兴趣的东西也就腻了,总的还是提高了那么一丢丢工作效率的。另外没了朋友圈这种广而告之的互动形式,有什么有用的信息或者好玩的图片我会私聊发给朋友,然后就会聊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微信把我们的社交面扩大了,但是距离拉远了,没有了朋友圈,反而更接近面对面交谈的感觉,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所以我的结论是,没有朋友圈并不会少块肉,但是我还是更希望有它,至少在当下的背景下是。其实我更希望回到曾经面对面交谈或者QQ群聊的年代,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了。
这场意外引发的社交实验结束了,以上是关于它我想说的,就是这样。
文章评论